
前些天上民主體制比較分析,Yang師請來她在MSU的同學Chiou老師,不過他只待在MSU拿碩士,後來博士跑到Rochester,考過資格考,卻又跑到Princeton去,最後是在普林斯頓拿到Ph.D。
Chiou老師一開始給了我們幾間美國現今形式理論比較札實訓練的四所學校,鼓勵我們說如果對形式理論有興趣就到這四間,分別是1.Rochester,2.Stanford,3.Princeton,4.Caltech(數字沒有排序意義)。接著扣緊我們這堂課談了很多的內容,特別是這兩周談到的Tsebelis的否決者理論。
由於Tsebelis的理論是建立在空間理論(Spatial Model)的基礎,所以C老師很辛苦地帶我們理解一些空間理論的基礎概念和應用的原則,再開始去談Tsebelis如何去應用空間模型到否決者理論。
Tsebelis的否決者理論最早是從95年的BJPS文章開始,他認為一個體制中有多少否決者,以及否決者之間的距離會影響到政策穩定度,他從雙面向的角度出發試圖解釋不同憲政體制中的否決者數量,以及計算這些數量是否會影響不同制度的政體表現。
但是,其實否決者理論最大的侷限即是無法去進行比較(noncomparable),因為在不同國家中的否決者數量其實是不同的,除了憲政制度上所給予的否決者,還要視國家中的政黨體系和利益團體。所以,Tsebelis在其書中一開始即明示此一侷限。
C老師提供的另外一個批評是Wincircle的必要性,因為Wincircle其實過大,以至於無法應用。然而,他以否決者的概念來討論政體的政策穩定或僵局(gridlock),其實有相當大的創見,不同於以往Lijphart、Linz等著名的學者以一些具體的制度視野,的確提供了比較政治的學者一個新穎的嘗試與發現。
更多閱讀 Tsebelis
3 則留言:
我們的Veto Players是由Simon Hix上唷,他真的好厲害!
齁齁~這麼閃XD
怎麼好像還沒講完的感覺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