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The Lessons From Parliamentary State

近日除了緬甸發生的人民抗爭外,還有兩則重要的國際新聞,一則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下台,福田康夫上台接任成為新任日本首相,另一個則是比利時政府大選已經過百日還未能順利誕生。

兩個國家雖然分別位於歐洲和亞洲,但在政治體制上都屬於內閣制,這種制度特色為人所稱頌的是所謂的權力的聚合,國會的多數黨握有政權並且組成政府,所以甚少出現政府與國會為不同政黨所掌控的情況(即所謂的分立政府)。

但這兩個內閣制運作卻也出現了些許紕漏,日本前首相安倍上任不到一年即下台,任期之短恐怕與九○年代的日本政局不相上下,而這樣的不穩定恐怕也將為自民黨的政權埋下地雷;而比利時因為沒有一個握有席次絕對多數的政黨和族群的問題遲遲無法達成政黨協商以組成政府,甚至還出現了分裂國家的主張,短期將會影響國家社會甚鉅。因此,過去或有人主張內閣制這種制度作為我國憲改的發展方向,固然在經驗上,內閣制的確相較於總統制穩定,但仍有無法避免的問題和缺失,這兩個國家在今年的政局發展就足以借鏡。

日本和比利時同屬OECD的會員國,但在政治上這樣的困局與衝突,制度因素恐怕難辭其咎,重要的是,一個制度的運作上,最主要的關鍵仍在於從政者的行為與思考,特定的政治體制要純粹移植台灣,恐怕還需要更多制度上的改造以及配套的運作。而必須注意的是,比利時在族群上和台灣社會同屬多元,一但採取高比例性席次的內閣制的話,若出現極端的族群政黨,恐怕運作的情形會與比利時產生相同困境。

內閣制並非沒有缺點,一味的要主張某種政治體制,而忽略了內生的人為因素,這樣見林不見樹的錯誤恐怕是未來國家憲政改革所需要避免的。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我覺得Belgium真的很特別,除了意識形態政黨,政黨名稱還會加上語言的區別。我最近有在念Arend Lijpart的Patterns of Democracy,呵。

Warren Huang 提到...

我們前陣子也剛念完他那本書,雖然大學念的是中文版,不過英文版別有另外一番風味。